第七届孔子文化月在最后一场讲座中隆重闭幕

作者:黄星时间:2010-11-16

“立体致用,尽性立命”

——人大孔子文化月在最后一场讲座中隆重闭幕

 

    2010年11月10日,中国人民大学孔子文化月的最后一场讲座暨闭幕式在中国人民大学求是楼0220教室举行。本场讲座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余晓华老师主讲。余老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工作,在多地义务讲解国学经典,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讲座开始前,首先由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秘书长、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罗安宪教授介绍孔子文化月闭幕式的相关流程。然后,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资深教授张立文老师做了精彩的闭幕辞,并为在孔子文化月征文中获奖的人员颁奖。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国人民大学第七届孔子文化月的闭幕式完满结束,余老师的讲座也随之正式展开。

    余老师的讲座首先从中华文化的核心——“性、命”二字入手,阐述了以“立体致用,尽性立命”来解决现实社会中的人们如何得到快乐的问题。余老师认为,“性”是“理”是“神”;“命”是“物”是“气”,只有“性”、“命”完满相合,人才能称之为人、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而要达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状态,就要从穷理、修身入手。至于“穷理”,既是心知,又是身知。在本次讲座中,余老师还特别将孟子评价人的相关标准与道家的修炼法门相对应,即将“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分别对应“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和“炼虚得道”,进而得出所谓的夫子之道亦即中道,就是“内外兼修、动静交养、情理并重、本末并进”的结论。

    在本次讲座中,余老师不仅讲述了儒家以及儒学的理念,更以自己本身的言行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儒者”的胸怀与追求。在讲座后,余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积极地互动,在一问一答中进一步地表达了自己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体认以及推动国学普及,凭“三教复性”的强烈使命感。

哲学院 黄星

 

热门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