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川:谈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读纪宝成校长“接续文化传统是大学的历史使命”访谈有感

作者:时间:2008-12-31

谈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读纪宝成校长“接续文化传统是大学的历史使命”访谈有感

杨明川

今天上人民大学主页看到人大新闻转载人民政协网刊登的一篇“接续文化传统是大学的历史使命”的文章,这又让我感到一阵不由的兴奋。这是一篇关于人民政协报对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校长的访谈,记者从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接受孔子铜像谈起,谈到中国的文化传统经历的从正到反、又从反到正的过程,又谈到百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思潮,再谈到国学教育的建立和创新。纪宝成校长也对记者的提问做出了明确的答复,认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国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对待自己的传统应该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在分析的基础上批判性地继承,既面向现实需要又走向未来、发扬光大。纪校长在国学教育的建立和创新中提出了“大国学”概念,不是以复古的观念,而是结合内涵与外延、空间与时间,在整个中华民族的范围内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作以现代的诠释,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进行交流和融通。最后,纪校长谈到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道路上的重要战略作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成为文化复兴战略的重要资源。不仅要向世界展示我们文化独特的外在魅力,更要在价值层面推介我们的文化思想观念,作为国际文化战略的主要内容。关于这一点,纪校长甚至谈到了自己成长历程中受到的传统文化熏陶以及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以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价值观念的影响何其之大。

在这次访谈中,对中国人民大学弘扬传统文化的举措首先提到了孔子研究院的成立。孔子研究院自2002年成立以来,举行了一系列校内外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获得了社会各界好评,在此不作赘述。近日,孔子研究院正在做关于筹备下一届孔子文化月活动的问卷调查。最后一道题目:关于下一届孔子文化月活动主题建议。据校内调查结果统计显示,“传统文化与现代相结合”的建议主题与其他任一建议主题所占比例相比约为10:1。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毫无疑问,大家非常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问题,正如纪校长所说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调查过程中,一些被调查者甚至提出了具体的结合方案,为传统文化的弘扬献计献策,表现出作为传承主体的积极态度。在与被调查者以及平时的讨论中,我们发现大家对“传统”的理解存在分歧,有很多人是把“传统”与“现代”作为二个完全相对立的概念来看,即使提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建议,也是站在传统与现代本是不相关涉、完全隔绝的立场上。更有甚者,则提出了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有什么用的疑问,将传统与现代绝对地对立起来。什么是传统?传,即流传。在《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对“传”与“递”的辨别中说:“两字都有‘传递’的意思。‘传’使用的非常广泛长久,它不仅可以是实物的传递,还可以是思想、学说、知识、消息的传播、流传;‘递’一般只限于具体事物的递送。另一区别是‘递’一般表示同一时空的有次序的传递,而‘传’可以表示辗转的流传或异时的传播。”统,则有“一脉相承的系统”之义。传统,则应该是具有时间、空间以及运动特性的,总括文化、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因素的一脉相承的系统。这么说来,传统从其起始就是流传、运动着的,像一条不停息的河流,流到不同的时和地。“现代”和“传统”不是同一个层面上的相互对立的概念,与“现代”对立的是“古代”,与“现在”对立的是“过去”。比如,孝敬父母是我们的传统,过去我们主张孝敬父母,现在我们依然主张孝敬父母;使用筷子是我们的传统,古代我们使用筷子,现代我们依然使用筷子。我们不应该一提到“传统”,就马上想到的是过去,想到的是封建,想到的是腐朽,这只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对传统文化造成的误解。相反,我们在一提到“传统”的时候,想到更多的应该是我们的传统在我们的现在存留了多少,在我们的身上发扬了多少,我们还要为传统继续付出多少。我们的传统与我们的现代本来就是息息相关的,问题不在于结合,而在于我们怎样去发扬。对于那些提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有何用处的问题的人,我的答案是:回家看看你的父母吧,想一想,他们把你生下来是要做什么用处。

既然是流传、传播,就要有流传、传播的主体,不论全球化时代还是网络化时代,我们的传统肯定是首先要由我们来传的。这一点有什么疑问吗?你总不能把其他人叫爹喊娘吧!在2008•国际儒学论坛开幕式上,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明确提出推广中国文化的主要力量就是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自己。机缘巧合,会场上正好有一位来自甘肃的农民怀揣着200张自己洗印好的孔子图像,准备把它送给参会者,而这张孔子图像是他在三十五年前文化大革命期间,不顾个人安危冒险收藏,直至现在的。当大家得知此事,会场上顿时掀起另一个高潮,掌声、泪水、抢取照片以及与这位农民合影交谈的场面,再次显示出了中国人民群众自己传播自己文化的主体积极态度。每次我回到家乡遇到亲朋好友,他们都会问及我的专业。当我告诉他们是中国哲学的时候,长辈们总是带有怀旧情怀而又饶有兴趣地和我谈到孔孟老庄以及其他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同时又问到传统文化现在的发展情况,包括对于丹的看法。同辈的朋友们则会有一种神秘感,崇拜似地说:“哇!真高深!”然而更多的则是一脸茫然和冷漠,毫无兴趣。这又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我们的民间社会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群众对传统文化充满了期待,但是现在的年轻人,作为我们现在传统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对传统的认知和态度却令人堪忧。因此,对于下一代的少年儿童,我们现在也在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培养他们对传统的自觉主体意识,形成一种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觉,而不是把传统与自身看作两个东西或与自身毫无关系,甚至截然对立。在这一点上,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举行了儿童经典教育、诵读经典演示以及经典诵读水平测试等一系列活动。

从现今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与传统的关系、对传统的态度以及他们的现实条件看来,大学生是传承和发扬传统的最主要力量。第一,他们具有丰厚的知识基础以深入学习自己的传统。第二,他们具有开放、主动贴近社会的心态和与时代同行的现实状况。第三,他们怀有高涨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把自己的传统在新时代发扬光大。中国人民大学建立和创新国学教育,受教育者首先是在校大学生们,我也曾和国学院的同学们相互交流,当问起他们为什么会选择“国学”的出发点时,有人说:是兴趣和爱好促使他做出了选择,如果只是从专业的角度考虑,他将不会选择。是啊,如果只是从专业的角度考虑将不会选择,那么现在的选择不正是兴趣、爱好与专业之间的关系协调吗?对于那些以眼前饭都吃不饱为理由而认为顾及传统是无用的人,不正是一个很生动的驳斥吗?物质所得与精神追求是那样的水火不容吗?纪宝成校长不也是从小就喜欢古典诗词而一直没有放弃吗?世界金融危机能让股市霎时跌入低谷,让一个人没车没房,它能让一个人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吗?从兴趣、爱好来做选择,这是更高层次的选择和追求,既然我们没有纠缠于兴趣、爱好与专业的厮打,既然物质与精神并非水火不容,那让我们在新时代传承、弘扬我们的民族传统吧,它会让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个人生活和谐起来!对于国学教育,就不仅仅是在学校的教育,而且应该走向社会,走向世界,不单单是国学专业的学生,而且应该是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所有人。纪校长有句话说得好:“我们搞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如果对自己的老祖宗都不开放,把他尘封起来,这怎么能叫开放?”传统就要注意两点:一是扎稳根;一是往下传。源与流的统一。

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就是我们亲身的生活,我们在很多时候或许会不知不觉。同样又是如此重大,以至于我们必须主动意识、勇于承担。道路必然会很漫长,要达到的理想也很美好,但要达到美好的理想也绝不否认会经历的艰难困苦,经历了百年来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思潮,我们走在具有转折意义的起点上。对于这种状况,我想以许嘉璐在2004年10月15日“经典诵读工程全球测评”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作以总结:“在推广诵经的过程中,是为今后弘扬中华文化打下了一个基础。基础就是基础,还不是高楼大厦,一个文化的振兴,不是以十年五十年来记,恐怕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经过哲学上的苦恼与折磨,经过无数学者的辛勤耕耘,经过吐故纳新,经过无数的争辩,慢慢归于坦途。”

热门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