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庙祀典与关公文化”研讨会顺利召开

作者:时间:2024-01-29



2024117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主办的“武庙祀典与关公文化”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405会议室顺利召开。

本次会议的核心主旨是深入贯彻二十大精神,推动文化“两创”,深入挖掘关公文化在“新时代”的精神文化意义,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刘增光老师首先介绍了本次会议的与会嘉宾,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彭永捷、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秘书长刘增光、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礼学中心副主任吉恩煦、河北省儒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士涛、北京服装学院助理教授刘畅、沧州市博物馆高蔚、河北省儒学会传统礼乐委员会客座研究员纪策、北京礼乐嘉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涛、福建省观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法人蔡飞飞、福建省观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陈晶晶等。参加会议的还有人民大学哲学院多位博硕士研究生。

会议伊始,与会嘉宾们首先商议了《武庙祀典》的编撰工作。学者们对《武庙祀典》章节次序进行了调整,细致探讨了其中章节的具体安排,主要就“武庙的设立及历史流变”、“祭祀礼制”、“祭祀音乐”、“祭祀服饰”、“礼器祀器”等各个论题进行了细致的讨论。

刘畅老师以“《武庙祀典》服制体系建构”为主体进行了学术报告,他参照相关礼仪文献以及传世的古代服饰、画作等实物,系统介绍了复原关公祭祀服饰的可行性,并全面展示了“明代祭服标准组配”等具体内容,为《武庙祀典》的“祭祀服饰”部分提供了详备的理论支撑。

彭永捷教授以“关公文化与河东儒学”为主题进行了学术报告。运城市,在历史上属于“河东”地区,河东地区人杰地灵,既有作为中华文明源头的尧、舜、禹,也孕育出了多位儒者,形成了“河东儒学”。彭老师介绍了子夏、荀子、王通、司马光、薛瑄等河东儒学的代表学者,并阐明了河东儒学的特点和意义。彭老师指出,山西运城是历史上的“文化战略要地”,运城文化承载了华夏道统,引领时代风气,可以助力儒、释、道三教和谐共存。运城文庙、武庙比邻而居,遗存丰富,应当充分挖掘其文化价值,使之充分体现于当今时代。

高士涛老师详细介绍了对武庙祭奠礼具体流程复原与设想,阐发了对祭祀的庙门设置、服饰、祭祀音乐和舞蹈、击鼓敲钟等具体礼制的理论构思。

与会学者紧紧围绕“武庙祀典与关公文化”这一主题,从关公文化、武庙祭祀礼制、服饰音乐相关内容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学者们就会议的各个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在热烈的掌声中,会议圆满结束。

供稿/李凌 图片/阮晓庄 姜楠

热门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