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与我”获奖征文系列之四

作者:沈雅姣时间:2005-12-30

带我回家

北京大学法学院  沈雅姣

 

还记得某日聊天时被问到红楼梦对自己有何影响,我笑:“没什么影响,它已经溶在我的血液里了。”

对于生来就溶入身体的东西,从来都不会觉得对自己有什么影响罢。

经典于我而言,也是一样。直到提笔时才悚然一惊,原来那些……那些在不经意间想起,不经意间从嘴里流出的语句,是五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结晶呢。无所谓读没读过,记没记住,更谈不上有重要的影响,只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些细小的几乎为人所忽略的转弯处,有一些想法会自然而然地蹦出来,让我不必费力地做出决定。比如,假期里最常被问到的就是“怎么没有出去玩”,我一笑,每每以“懒”字作答——懒得去,也懒得说,其实自然而然浮上心头的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当然这并不是说我永远都不会出门,“十一”的时候跟父母打了招呼去了趟向往已久的苏州,临行前,看了看撒满阳光的书桌和窗台,想起来的还是:“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

总是固执地认为,不该再大力鼓吹中国人所谓的弱点和劣根性之类了,中国人在鸦片战争以后受的屈辱和耻笑已经足够,再加上新文化运动时对于人性的彻底揭露,民族的弱点不需要再被不断提醒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弱点。我们需要的是重建,在历史和文明的废墟上,在信息时代爆炸式的冲击下,重建我们的文化,重建我们的心态:大国心态,君子心态,温润如玉的心态。中国的经典文化比任何西方文化都更具有诗的味道,并能够在尽可能不损害个人利益的前提下以最诗意的方式引人向善。日本的经济文化,欧洲的艺术文化,以及美国的商品式文化,其本身的特点都决定了无法长期占据世界的主导,也唯有中国式的儒道文化,才可以领导世界走向和平而非任何极端。那凝练朴素却极有味道的语言,提供了广阔的想像空间,虽不似数学那般精确,却可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诗意,善良,和温暖。在真、善、美即将成为一种理想的时候,什么是爱?孔子说:爱就是你最想要又最缺乏的;爱是恒久忍耐,仁慈并且无边无际;爱不是嫉妒,不是自夸,不是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家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让——爱是永不止息。

我们需要对生命的尊重和敏感,如何发现并尊重这种情感?孔子说:礼和乐。

是的,服从当下社会的安排,我们的确会得到回报——利润、安定、及一个合法的社会,但那仅是表面的快乐和满足。我们作为社会上的任何一个人而非自己存在着,工业化社会与真正的人之间的势不两立,是不是现代的生存危机?我曾迷惑,失望,甚至忧郁——工业化、信息化的世界是无根的世界,眼下毫无深度、捞不到底的生活总是让我感到不安,轻微的风吹草动就会让我惊慌失措,我该怎么办?现代社会正以工业化和信息的飞速发展麻痹人性,好像不是我自己在向前走,而是被社会推动着,被时间的滚滚浪潮挟带着,奔向不知所终的地方。面对每个人难以逃避的快节奏和利益至上的思维模式,我只是想知道:我们难道仅仅是为了利禄来到这个世界上么?

突然想起《庄子》里面混沌凿窍的故事:“倏”和“忽”是白驹过隙的人,但又象是“疏忽”,是善意的,不可控制的人为;而“混沌”是是无为,是不死的自然罢。无论动机是善是恶,结局却都是悲剧——混沌死了!而今我们正以自以为高明的手段实现着庄子千百年前的预言——上帝已死,如果不死的自然也被我们亲手毁灭,我们还剩下什么?人类?!呵呵,多么可笑,多么愚不可及。幸而,我还有中庸,还有孟子的“折衷有权”。中庸不是平庸,不是随波逐流,而是依当时的情况采取最恰当的策略!这对当时的我来说不亚于神谕:如果单纯依据抽象原则,个体的人若要在群体的社会中坚守自己的原则,必然要被社会所挫败,原则便成为枷锁。而能够尊重自己的情感,将当时情况与自己的原则相结合,做出中庸的决定,我才真的是我,而不是其他人,不是一台精确的机器。

每次翻开经典的时候,总会有莫名的期待——不同的理解,新的内涵,这些早已是司空见惯的收获了,有时候觉得翻开那样一部小小的薄薄的书,就好象打开了一扇古旧班驳的柴门,然而门内没有任何具体的东西,只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于是我欢呼雀跃,在平原上奔跑,没有目的,不带任何的功利,只是奔跑,只是平原,我却慢慢了解了时间和生命的本质。……当要关上门走出来的时候,每次都要费些力气,依恋么?真的舍不得罢,没有一个地方曾象这里那样让我觉得熟悉亲切,并象九州大地一般纵容我,保护我,牵着我的手,引我够到生命的底线。破碎不堪的金字塔早已守不住它的山河,我却在老庄孔孟的字里行间固守着华夏的文化。我知道,在经典一字一句的浸润下,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我身在何方,骨子里透出的,是炎黄子孙的豪迈气概,心底里埋藏的,是华夏儿女的悠悠情怀。所谓经典,就是即使肃杀冷酷如时间,也伤不了它一丝一毫。这是它的魅力,也是它的活力:巍巍五岳般的庄正严肃,漫漫海洋般的广袤开阔,春水一样的温和,秋风一样的豪放,广大无边,海涵地负……一切都在第一个字与最后一个字之间。

写到这里我才发觉,原来完善我的人格的,并非学校的政治课,并非图书馆里一书架的鸿篇巨著,只是短短几千字。就是这几千字,让我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了根,让我的存在具有许多人不曾具备的深度。世界越是复杂,人就越需要一些单纯的东西,所幸,我有一个永不黯淡的灯塔,在经典的指引下,我随时可以找到回家的路。

不屑于街上花里胡哨一洗就会掉色的各种衣料,却只喜欢又轻又软的素色丝绸;眩晕于网上风格各异却毫无灵魂的文化快餐,却偏偏将今人弃之如敝屣的唐诗宋词,一句句细细吟诵;始终对朋友大力推荐的咖啡伴侣提不起兴趣,却独独钟情于碧绿爽清的中国茶;在人人自得于所谓的布尔乔亚,小资情调的时候,我仍执着地坚持着我的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时至今日我才明白,“中国”这两个字在我身上留下的,早已超出黄皮肤与黑眼珠的特质了。时间和历史是人类生命中最重要的因素,而那凝结了所有智慧的五千年的文明,挽住时间与空间,为我把握住生命的节奏,丰富了我的生命经验,并带我回家。

热门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