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峰:池田知久对于简本《老子》的独特研究——《郭店楚简〈老子〉新研究》评介
作者:时间:2024-09-24
摘要:池田知久繼承日本傳統的文獻批判與思想分析研究法,認爲《老子》不可能是一時一地一人之作,各章内部以及各章之間也不可能前後一貫,明白無誤。這一點恰恰通過郭店楚簡《老子》得到證明。《老子》并非不可拆分,這是一個内部充滿張力的文本,只能用文本的動態形成才能解釋這一現象。此書讓我們感受到作者對於中國文化的癡迷和熱愛,對於學術的執着和嚴謹。
關鍵詞:郭店楚簡 老子 池田知久 日本漢學
本文原載《簡帛》第26輯,引述請據原文。
中國早期文獻,尤其先秦時期的文獻,在文本上存在着各種各樣的問題,文本充滿複雜性、不確定性,思想内部充滿矛盾,是先秦文獻普遍的特徵。如果不能合理地解釋這些矛盾産生的原因,就無法順利展開後面的研究。這些矛盾有可能是文本自身混亂引發的,也有可能是後人誤解導致的。不管怎樣,從事先秦思想研究的第一步,就是充分瞭解研究材料的文獻性質,對於材料的真偽、變化、年代、作者以及材料之間的相互關係做出基本的判斷。如果没有很好邁過這一步,其研究往往是不可靠的。一個能够對文本做出精到分析的學者,其思想研究的成果也更有説服力,但這樣的學者并不多。大多數學者由於没有文本分析的實力,往往只能依賴别人的文本研究成果,去從事自己的思想研究。因此一個在文本和思想上都能做出傑出研究的人,在學界備受尊重。
《老子》就是這樣一部在文本上存在很多問題的著作。雖然《老子》的出土文獻最多,有郭店楚簡本、馬王堆甲乙本、以及北大漢簡本四個古本,使得《老子》的文本研究相對其他古文獻要方便很多,但是古本的多次出現,在使《老子》的部分問題得到解答的同時,又産生了很多新的疑點。例如,《老子》五千言究竟是何時成書的?是不是春秋晚期一個名李耳字老聃的人,在歸隱途中,被關令尹喜强留下來之後一口氣寫出來的?隨葬於戰國中期的郭店楚簡本究竟是一個全本的摘抄,還是尚在形成途中的文本?這樣一些關鍵問題依然没有最終的結論。我想,這也正是《老子》的魅力所在吧。這部玄之又玄的中國哲學第一書,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學者癡迷之中,不惜耗費一生的心血和精力。不僅僅在中國,在國外也有很多這樣的學者,日本學者池田知久就是其中的一位。
一 池田知久其人其學
池田知久先生曾任東京大學教授,日本最大的人文學術團體東方學會的理事長,前幾年還曾被國内山東大學聘請擔任過兩年一級教授。現在雖然已經完全卸任教職,但仍活躍於學界,而且筆耕不輟,時常有論文問世。他最主要的研究領域在中國古代道家思想、《周易》以及出土文獻。在《老子》《莊子》《淮南子》《易傳》、郭店楚簡、馬王堆帛書等領域都有專著。在國内已經翻譯出版的書有《馬王堆漢墓帛書五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池田知久簡帛研究論集》(中華書局2006年)、《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以莊子爲中心》(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問道:〈老子〉思想細讀》(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在筆者看來,池田先生用功最深、影響最大的還是他的《老子》研究,近年出版的《郭店楚簡〈老子〉新研究》,雖然以郭店楚簡《老子》研究爲焦點,但其實彙集了他長年來老子思考的結晶。
日本有研究《老子》的悠久傳統,如武内義雄的《老子原始》、木村英一的《老子的新研究》、島邦男的《老子校正》、金谷治《老子:無知無欲的勸説》、楠山春樹的《老子傳説的研究》等,都是漢學界的名著,小野澤精一的《韓非子》也包含對老子的精到研究。池田先生的研究建立在日本《老子》研究的優秀傳統基礎之上,這一傳統的重要特徵就是文獻批判與高等批判,這是日本學者在追溯近現代的學風和特徵時,常常用到的兩個詞。“批判”并無貶義,只是用來表示嚴謹的立場和科學的方法,有時不輕信古人古書,有時又對古人古書有着超乎尋常的同情瞭解和深入體貼。當然,一切觀點都必須經過嚴苛的材料審查和思想分析才能得出。這也可以説是一種中西和古今兼用的方法。武内義雄被認爲是文獻批判的高手,他的《老子》研究,特别注重收集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料,特别擅長對語言表達、觀念類型的分析,特别强調對成書年代上不同層次的辨别。而津田左右吉則擅長高等批判,即運用思想演變的綫索,對古代文獻所記載故事、觀念、見解等做出分析,通過考察彼此的相互關係,通過對照、比較其他文獻,確定研究對象的思想地位和意義。日本學界特别推崇這兩種風格,認爲在古典研究中,兩者缺一不可,而前者更是基礎。顯然池田先生很自覺地將這兩種方法結合了起來。他的書中不乏大的視野,例如《問道》一書就以“《老子》的哲學”“《老子》的倫理思想”“《老子》的政治思想”“《老子》的養生思想”“《老子》的自然思想”的框架去概括老子思想,但在具體的分析上,顯然不同於同類的著作。可以發現,他的觀點簡明扼要,但用於證明觀點的材料則極爲豐富,甚至到了繁雜的程度。讀者往往被他巨量的引文和注釋震撼,從字數看,材料常常十倍於觀點,使得每一個結論都有豐厚的材料支撐。對於文本的細密考察到了令人眼花繚亂的程度,不放過一切有用的信息和綫索,然後將其有機地串聯起來,以導向最後的結論。正因爲這種極度認真和高度自信,使他在書中敢於對前人做出毫不留情的批評,無論是中國的、歐美的,還是日本本國的學者。我們先不評價其學術觀點,僅僅就其學術精神而言,確實令人尊重。反觀國内一些論述,少量的、信手拈來的材料可以引出大段的論述,對於學界前輩或者朋輩,總是維護多,批判少,不願做出直率的批評。這顯然是不利於學術長期發展的。
二 將《老子》視爲動態形成的文本
在《老子》成書問題上,池田先生有着非常鮮明的觀點,那就是《老子》五千言并非春秋晚期一人一時一口氣完成的,這種觀點,在上個世紀古史辨派風行的時候達到極致,例如錢穆、馮友蘭等大家都是這樣認爲的,但是近年來采信這一觀點的人越來越少了,更多學者相信《老子》的春秋晚期成書説。池田先生在結論上和古史辨派一致,認爲《老子》的最終成書要晚至漢初,但是他的論證却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可以説郭店《老子》的發現爲他的論證提供了全新的資料。如果不知道作者這個基本立場,那麼在閲讀時勢必會遇到很多迷惑,因爲裏面的觀點與我們熟知的有太多不同。通過特有的、細密的文本分析,作者告訴我們,《老子》并非不可拆分,相反,這是一個内部充滿張力的文本,因此只能用文本的動態形成才能解釋這一現象。就是説,《老子》中即便存在早期的思想痕跡,但其大部分思想仍然是在戰國中期到晚期的時代大變局中形成的,因此《老子》不可能是一時一地一人之作,各章以及各章之間也不可能是前後一貫,明白無誤的。正因爲《老子》是動態形成的,所以有矛盾出現也就能够得到合理解釋。
在此,我們并不打算復述他的具體觀點,而想側重談談他的研究方法,這是此書最值得注意的地方。如果在這本書中找一個最能代表作者研究風格的章節,那我們首選第六編《郭店楚墓竹簡〈老子〉各章的上中下段——從〈老子〉文本形成史的角度出發》。八十一章《老子》是非常後起的文本,早先的《老子》其實并没有固定的章節,民國學者馬叙倫就曾經把今本《老子》分成一百多個段落,打亂之後重新考察《老子》的内在脈絡。池田先生也是這樣,他把郭店《老子》可以和今本對應的章節再細分成上段、中段、下段,然後區别出“缺乏上段之各章”,“缺乏中段之各章”“缺乏下段之各章”,再和馬王堆甲乙本、王弼本作出一一對應。他的分析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即首先考察這些段落的文本特徵,如是否有標識章節的符號,因爲這些符號爲古人所加,因此是否設置,在哪裏設置,在池田先生看來有着重要的價值。然後進行文句的詳細對照和思想的條分縷析。例如第五章,郭店《老子》只有中段“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與?虚而不屈,動而愈出”。經過池田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後世的《老子》文本,上段和中段之間,只不過是用“天地”一個共通的詞彙才好不容易聯繫起來,而下段幾乎没有任何的關聯。所以,郭店甲本第五章出現只具中段,而缺乏上段、下段的形態是十分正常的,可以説這才是《老子》本來的面貌。從郭店甲本到馬王堆甲乙本成書爲止的過程中,很可能上段與下段的文章被新寫出來,或從别的什麼地方找出來,插到了中段前後。總之《老子》思想的複雜性、文本的不確定性恰好證明了《老子》有過一個動態形成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正好和時代發展的脈絡可以呼應起來。
就這樣,池田先生以一種類似匠人的細緻和耐心,以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對郭店《老子》的上中下段做了一番全面的梳理。别人或許也零星地做過類似的工作,但没有像池田先生這樣完全徹底,也正因爲徹底,所以在池田先生看來,他得出了很難推翻的結論,那便是郭店《老子》的時代,《老子》還没有完全成書。
不僅第六編,我們在書中隨處都能看到這樣的手法,即先把《老子》徹底拆分,同一章的不同段落,在池田先生看來很可能是不同時代的産物,然後再依據材料的重新排列組合、通過與其他文獻的比對,用歷史演進和思想變遷的綫索來爲研究的對象尋找合理的位置,從而證明《老子》是歷史形成的産物,因爲裏面藏有無數藴含歷史信息的資料。
此書不僅只有竹簡文本的注釋和分析,在其第五編《郭店楚墓〈老子〉的主要思想》中,池田先生從“政治思想” “倫理思想”“養生説”“哲學思想”這樣幾個角度對郭店楚簡《老子》的主要思想做了概括。這裏僅以“養生説”爲例做一些説明。
無人否認,《老子》中有着豐富的養生思想,後世河上公本就是着重從養生角度做出的注釋。在河上公本看來,老子養生思想前後一貫、相互補充,并不存在矛盾。但池田先生以一種冷静的審視的眼光,在與先秦各種文獻做充分對比的基礎上,對《老子》中的養生材料重新做出條分縷析,試圖闡明這些材料之間存在時代先後,并指出了其歷史成因。在池田先生看來,《老子》所見養生思想存在這樣兩種主要的矛盾關係。首先,是對待養生的態度問題。池田先生認爲《老子》早期思想中存在否定養生的傾向,對於人爲的、勉强的養生,老子甚至用極其嚴厲的口吻指責其爲“不道”而加以排斥。然而,在《老子》所見後期的思想中,如“貴以身爲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爲天下,若可托天下”所示,老子開始把養生和治國結合起來,養生成爲獲得天下統治權的重要前提。其次,是養生和“道”“德”的關係。池田先生認爲,這兩者雖然互爲因果,但早期的思想把“道”“德”的把握視爲主要的目的,養生是其副産品,像“專氣致柔”“滌除玄覽”“骨弱筋柔”這些養生技術,正是得道狀態下的生命形態,即得道者才能養生。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其傾向反過來表現爲,養生成爲主要的目的,“道”“德”的把握成了養生的背景。
所以,池田先生認爲,《老子》對於養生的評價有一個從低到高的過程,直至最後把養生看作是最高的最終的人生目標。除了常見的“養形”,即生命、身體的不老長壽外,作爲領先時代的新的嘗試,老子也開始提倡“養神”,即追求靈魂、精神的死後永存。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變遷,池田先生認爲和戰國中晚期的走勢有關。一方面,在諸子百家全都認可養生思想的大勢中,道家也漸漸收起早先批判的立場,開始變得認可養生,把養生當作是修道者因爲達到了“道”“德”及無知、無欲、無爲的境界而獲得的成果。同時,因應戰國混亂的終結和秦漢帝國的誕生這樣的時代大變革,《老子》也必須調整、克服早期道家養生與政治間的矛盾、對立,竭力將兩者統一起來。
這本書確實不好讀,可以説這是一本不討巧的書,池田先生以一種自討苦吃的方式寫作,例如他是按照竹簡的序號,逐條地加以解讀,而不是按照段落做出解釋。他還不厭其煩地將所有的古文字及其通假字、異體字標識出來。但如果仔細閲讀,又會發現其論證過程非常簡單清晰,池田先生以一種近乎死板的方式,一方面竭力保留出土文獻的原始面貌,無比尊重文本自身透露的信息,一方面把整個論證過程有條不紊地呈現出來,這樣既讓自己容易發現可能會出現什麼漏洞,也可以以最坦白的態度接受讀者的挑剔,因爲已經無法有意地掩藏什麼了。
在我看來,池田先生的學風既承襲了乾嘉學派,也有西方實證主義的影響,强調研究過程中絶對的冷静和細緻,既不要讓自己的偏見,也不要讓别人的觀點引領干擾研究的過程。對於這種研究方法,池田先生自己也有交代,“立足於這樣一個學術態度,即不以老子及《老子》已有的既存的知識(亦即固有觀念)爲依據作外在的説明,而是盡可能把一切既存的知識當作一張白紙,棄之不用,從内在的角度,緊密結合毎個地方的文章表達方式及思想内容加以探討。”這種自討苦吃的做法當然使得整個研究過程變得極爲辛苦,因爲需要有一顆冷静的頭腦,需要最大程度地閲讀相關的原始文獻,需要充分瞭解别人的見解,需要反復辨析各種推論的可能性,然後從中找出一種相對穩妥的、文獻依據最爲充實的觀點作爲結論。不能説使用這種學術態度和研究方法産生的結論,就顛撲不破了,我們在閲讀過程中也會有不完全贊同的地方,例如,看似作者使用了海量的材料,但是分析處理這些材料的方法却比較單一,即總是將這些材料在時間分出先後,然後連成一條綫索,用以説明是誰影響了誰。這種先有命題後有反命題的研究方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必能放之四海而皆準。因爲,隨着出土文獻的大量增加,很多思想史上的問題非但没有迎刃而解,反而變得更爲複雜,也就是説,文本的複雜性,思想的多元性告訴我們,不同材料之間未必只是直接的因果關聯,其間的關係要比想像的更爲複雜,因此,無法用單綫演進方式加以解釋。而本書的很多結論都建立在單綫演進論基礎上。所以將來隨着材料的增加,其結論需要修改甚至推翻,都是可能的。但我們還是要佩服他嚴謹的態度,這正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池田先生的書讓我們看到,任何一個結論,哪怕是簡單的結論,都需要盡最大的努力去論證,學術來不得半點投機取巧。
池田先生此書出版之後,又有了北京大學藏漢簡《老子》,此書没有使用這一最新的材料,這或許是一點遺憾,但是在我們看來,池田先生關於《老子》演變的基本綫索和基本觀點已經在此書中充分呈現出來,不會因爲北大漢簡有大的改變,其學術價值并没有因此削弱、過時。
總之,這是一本純學者的書,他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一個日本學者對於中國文化的癡迷和熱愛,對於學術的執着和嚴謹。確實池田先生的很多結論都顯得標新立異,似乎一下難以接受。但如果你沿着他的文本分析思路,認真審視他所提供的大量資料,恐怕會很難輕易地否定他的結論。我覺得我們應該有這份勇氣和寬容,接受這種獨特的研究方式,并接受這樣的事實,即某種意義上講,傳統的、以文本分析爲主的研究方式反而需要從海外引進了。在這樣一個哲學史研究、思想史研究幾乎被哲學研究、思想研究取代的今天,池田先生這本獨特的書,有助於提醒我們再次正視文本的複雜,再次加强文本分析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