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逊:探索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
作者:钱 逊时间:2003-03-25探索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
(提纲初稿)
钱 逊 清华大学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问题,是当前儒学研究、发展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本文想就此作一些初步的探索。
不仅要看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差异,特别要研究二者的互补性。
互补性的表现:
一,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从总体上存在互补性。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社会经济政治学说。儒学的核心则是“做人的道理”;虽然儒学也曾为统治者用作统治的工具,但它的根本精神是在于“以修身为本”。
人类社会生活有面对三个方面的问题: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和改造自然;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和改造社会;处理人自身安身立命的问题,认识和改善人生。相应的,人的认识领域也有三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关于人生的学问。
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马克思主义主要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学问;儒学主要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在这一点上,二者存在互补性;二者的结合,就是要把认识和改造社会的学问和关于人生的学问二者结合。
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强调共产党员的思想修养,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起了极大的作用。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和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还承担着建设全社会精神文明的重任,只在建党学说上吸取中国古代传统修养学说精华已经不够了。要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社会文化的指导思想,必须建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学说。吸取中国传统儒学(及整个传统文化)关于人生学问的精华,建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学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大问题。
当代儒学的发展也需要吸取马克思主义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儒学在当代的发展要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推陈出新,要回答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所提出的新问题。作到这一点的根本前提是正确认识当代世界的现状。在这方面,正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近代以来儒学发展中的一个特点和问题,就是林毓生所说的“借思想文化来解决问题”的倾向。这种倾向的根源在于传统儒学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至今仍在各个方面有所表现。应该承认,这是传统儒学的一个弱点,它妨碍着儒学的推陈出新和回答当代的现实问题。儒学要有真正的发展,必须突破这一思维模式。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根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切社会意识的根源要到社会经济发展中去寻找,——是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克服“借思想文化来解决问题”的倾向的指导思想。
二, 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的互补性。
[1]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儒学(中国传统文化)有丰富的辩证思想,“两一”问题说的就是对立统一,二者是相通的。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强调斗争的绝对性,中国古代辩证法则强调“和实生物”和“致中和”,这是二者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并不否定和谐、统一,但对和谐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没有足够的认识;恰恰是中国古代辩证法发挥了这一方面;中国古代辩证法也不是否定斗争,但对斗争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缺乏足够的重视,有某种忽视斗争的倾向,马克思主义关于斗争绝对性的思想可以克服中国古代辩证法这方面的不足。
[2]人性论
心性学说是儒学的重要基础,儒学中有探讨人性问题的丰富的思想资料。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性论,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指出了阶级社会中人性带有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指出现实社会里人的阶级性,是重要的论断。儒学没有指出人的阶级性的问题,是它的局限性,但它对共同人性的探讨,不乏真理性的成分。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对人的阶级性存在片面和绝对化的理解。吸取传统儒学中关于人性的思想精华,可以纠正片面的错误理解,对人性问题有全面的认识。
2002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