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思想与和谐社会——国际儒学论坛•2005一瞥
作者:西田时间:2005-12-22什么是儒学人文精神?孔子是保守的还是进取的?中国传统的中和思想给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提供了怎样的依据?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与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的国际儒学论坛·2005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越南、俄罗斯、美国、瑞典、巴西等国家的一百多位学者围绕着本次论坛的主题:“儒学与亚洲人文价值”各抒己见。
什么是儒学人文精神
人文传统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也是东亚各国文化所共享和共有的一个优秀传统。究竟什么是儒学人文精神呢?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哲学院院长冯俊认为,所谓儒学人文精神,一曰人文,二曰人性,三曰人本,四曰人道。自孔子开创儒学,“人的精神就从神的手上解放出来”,从而张扬了人的主体性,超越了主宰性及“上帝”崇拜。因而,中国文化之中没有诸神之争,儒释道并育不害,这正是儒学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所在,也将是儒学今后走向世界的优势。而其人性的特征就在于把对普遍人性的探讨作为儒学义理和价值的基础。儒学以道德立教,意欲使人成为有德性的人,使社会成为和谐社会。儒学的人本特征则是指其“天地之性人为贵”,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将其应用到社会和政治上,就是民本主义———强调使民以时、爱惜民力、民贵君轻等。所谓人道,即人行走所必由之大道。这种人道,是人伦日用之间行之,习之之道,是为人所应该和遵守的准则,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
冯俊院长认为,儒学的人文精神,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特质和特征,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个性。
孔子是保守的还是进取的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文化热”以来,儒学虽然摆脱了被政治化和妖魔化的窘境,但很快又陷入“现代与传统”的对立之中。在启蒙话语中,常常将儒学作为罪魁祸首。一个流行的看法就是认为,儒学是保守的,孔子是守旧派。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 干春松 先生指出,以现代与传统两分的思维模式为基础的启蒙思想,是在20世纪将儒学和孔子形象“构造”成落后和保守的主要原因。为此,他特别分析了国学大师张岱年的儒学观,他认为 张 先生的深邃思想应该引起重视。
干春松 先生指出,张岱年所强调的孔子的贡献是:积极有为的精神,对道德价值的高度重视,开创了重视历史经验的传统,奠定了汉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的基础,因而儒学不是一种落后保守的思想,恰恰相反,积极进取才是儒学的基本精神,并且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更值得注意的是,张岱年认为了解儒学,不能停留在表面的语句,而应透过圣人之“迹”发现“道”,因此应区分浅层儒学和深层儒学。维护等级区分只是儒学的浅层思想。而儒学中确实具有一些微言大义,微言即微妙之言,大义即基本含义。微言大义也就是儒学的深层意蕴。应从“生生不息”、“刚健有为”中认识儒学的精神内涵。时至今日,儒学的许多观点(浅层思想)都过时了,但一些重要观点(深层意蕴)却有相对的普遍意义,虽非永恒的价值,但至今能给人启迪。
中和思想———和谐社会的根据
建设和谐社会不仅是现代化的要求,从根本上说,和谐是宇宙万物存在发展的基础。而对和的追求,渗透于政治、经济、社会的一切领域和一切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要求。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的 钱逊 教授认为,儒学中的“和实生物”思想就是和谐社会的根据;“万物各得其所”是和谐社会的要求;适度是达到和谐的条件;法、德、礼是和谐社会的杠杆。同 时钱逊 教授还特别强调,情又是法、德、礼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情是人性的表现,由情而有行;人的一切行为,都出于情,所以人道“始于情”,情是人道的基础。在今天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同时,保持发扬重情的优秀传统,使法、德、礼相互协调,才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在此次研讨会上,日本早稻田大学前校长西原春夫的论文《面向构筑世界和平的儒教伦理》、日本学者永池荣吉的《〈论语〉和〈圣经〉对话》、巴西学者西蒙娜·德拉图尔、凯文·德拉图尔的《作为科学的超人文主义的早期儒家形而上》、韩国学者李东俊的《儒学教育的根本精神》都引起了与会者的兴趣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