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庙祀典》编撰项目第三次专家研讨会
作者:时间:2025-01-262025年1月5日上午,《武庙祀典》编撰项目第三次专家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405会议室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孔子研究院院长彭永捷教授出席会议,《武庙祀典》编写组全体成员、纪录片摄制组工作人员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孔子研究院秘书长刘增光教授主持。
会上,项目组全体成员观看了《武庙祀典》仪式纪录片精彩片段,清晰直观地了解到武庙祭祀活动的服饰、仪节和流程,武庙祭祀的复原和更新,既是对历史上源远流长的关公文化的仪式化再现,也是文化赓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随后,各专家学者就自己负责编写的章节内容进行了详尽的汇报,阐述了章节的核心内容、结构布局以及关键论点,并对编撰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作了交流研讨,包括关公文化与中华文明、三教融合与神圣化叙事、关公崇拜与祭祀的文化定位,以及每个章节之间的衔接和逻辑连贯性等方面。
孔子研究院礼学中心吉恩煦老师宣读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专家组的评价意见和验收结论,指出本研究基于文明论视域对关公文化做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探讨,结构清晰、征引丰富、论证充实,是国内尚不多见的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文献。但是,书稿仍存在不足之处,例如部分论述不够严谨,需加强理论分析、规范表述方式;编写体例建议改为专著体例。与会学者对此高度认同,积极表示将认真听取专家意见,进一步完善书稿内容,以期交出一份既有学术专业性,又有现实操作性,具有“教科书性质”的《武庙祀典》。
彭永捷教授强调,必须注意写作导向的重要性。他指出,编撰人员在撰写过程中应当具有强烈的读者意识,充分意识到本书的现实指导意义,使其能够作为一本“操作手册”供广大读者使用。同时,彭永捷教授要求要在细节处下功夫,对于专业术语需加注释,对于偏僻字需加注音,努力做好通俗化阐释工作,提高著作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在本次会议中,与会人员就项目进展情况、专家组的验收意见以及文稿内容的细节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经过充分的沟通和商议,各专家学者就相关议题达成了共识,为项目的进一步推进和文稿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讯员:朱永美 审校:刘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