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易蓉蓉
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到处都是工地、“开肠破肚”的道路和轰隆隆的挖掘机,冷冰冰的钢筋水泥无限地蔓延,与中国的传统建筑没有丝毫联系,也看不出它与西方的经典建筑的相像之处;锣鼓、彩旗、横幅、穿着打扮大同小异的人群,好像在永无止境地庆祝前所未有的胜利。再也看不见童年时代的蔚蓝天空、庙宇、田园以及老牛在水田里迈步,再也听不见清脆的鸟叫,再也闻不见青草的味道,“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国古代诗歌中描写的世界,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不见了。人们也变得急躁、忙碌、再也不复儒教影响下的平和,从容和朴素。
2004年是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诞辰2555周年。为纪念这位世界文化伟人,弘扬中国传统师道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与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联合举办了以“尊吾师道,传吾文化”为主题的“孔子文化月”活动。从9月15日起的一个月里,主办方举办了包括经典系列讲座、传统文化研究专题讲座、孔子文化展暨经典教育展、纪念孔子诞辰2555周年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并在高校学生中开展经典诵读水平测试和“经典与我”征文活动。
不论是在中国人眼中,还是在外国人看来,孔子都是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巨人。然而2555年来,他的命运却在历史的风雨中跌宕起伏:他的思想在身后曾被封建统治者加以利用,奉为“王道”而推向思想统治的顶峰,也曾在“打倒孔家店”的历次思想运动中遭到猛烈批判;他曾被封建统治者尊为“至圣”,也曾在思想革命的浪潮中被斗字不识的老百姓叫做“孔老二”。是推崇还是批判?——孔子和他所代表的传统文化被反反复复的舆论浪潮披上了厚重的面纱,让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人眼中迷茫。
“我们举办这次活动,最基本的考量就是基于扭转百余年来国人对孔子和对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片面态度。”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彭永捷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孔子诞辰2555周年的日子里,“孔子文化月”希望通过对这段历程的梳理和重新审视,触及这层笼罩已久的面纱。
一个被打碎的旧文化偶像
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代为孟子继承发展,却未获统治者采纳。直到汉代,儒生董仲舒吸收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精华,对儒学进行改造,才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认可,从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确立了它在历朝思想的正统地位,并被视为传统文化的代表。
至今提起传统文化,人们仍然马上想到孔子。事实也证明,孔孟思想对中国人民族性格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在20世纪初中国陷入民族危机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力图改变中国现状,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摆脱儒家文化的束缚。于是,被供奉在孔庙里的孔圣人走下神坛,开始经受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批判。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陷入了尴尬的处境。
当时的知识精英认为孔子之道不能融于现代生活,陈独秀在他的《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中说:“现代生活,以经济为之命脉,而个人独立主义,乃为经济学生产之大则。”而儒家“以纲常立教”,故“为人子为人妻者,既失个人独立之人格,复无个人独立之财产”。他认为孔子的封建之道有悖于个人独立主义和现代立宪国家精神。由他及鲁迅等人发起了近代史上著名的“新文化运动”,举起了批判孔孟之道的大旗。后来的“五四运动”更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彭永捷却认为人们对这个口号的了解并不全面:“当时的口号是‘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可是这场激进的政治文化运动后来走了样,只着意于‘打倒孔家店’,却不再关心‘救出孔夫子’。”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伦理学会理事肖群忠也认为当时对待传统文化存在一种情绪化现象,“文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出现文化的突然超越,当时提出全盘西化,但历史证明这是失败的。”
新中国成立后,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走向民间,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影响日渐式微“文化大革命”期间更是遭到致命打击。“这时候出现了传统文化的断层!”彭永捷教授在谈到这段历史时说,“激进的政治运动‘借古讽今’,以传统之名行打击异己之实,‘文革’期间的‘破四旧’对传统文化以及他们的载体——文物古迹带来了灭顶之灾。”肖群忠教授也认为当时的“批林批孔”是一次政治噱头,“其实是批现代的大儒,四人帮的目标是周恩来!”
一种全面成熟的新文化观
文革的非理性批判成为历史,社会文化的活跃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为人们重新认识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契机。彭永捷认为时下民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正在进一步增强。他甚至认为,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普及与发扬上,“民间已经走在了政府和院校的前面”。作为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应该负有使命感和危机感,“如果我们继续像过去的学者那样做学问,那么传统文化只不过是三五个大学教授的个人爱好,只是博物馆里的展品,只能停留在书斋里,无法真正走进社会。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要推广普及,把传统文化和社会大众紧密联系起来,这正是我们举办‘孔子文化月’的初衷”。
其实,在中国人民大学,关于孔子的话题近几年一直被不断提及。这不仅包括竖立孔子铜像、建成诸子百家廊,尤其引人注目的还有2002年底成立的孔子研究院,成立伊始即提出了编纂世界儒家文献的宏伟计划,并成立了中国文化推广基金,旨在推动海内外对儒家文化的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指出,“孔子的思想是那样深刻地植根在我们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中,流在我们的血液里。能否正确地看待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历史贡献,看待孔子在形成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性格过程中的作用,看待孔子思想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是衡量一代人、一批人或某 个人是否拥有一个全面的、科学的文化观的重要尺度。”
彭永捷从具体层面解读了这些举动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领头羊,在文化建设领域要引领学术风气和时代风尚,要求孔子研究院担当起弘扬传统文化的担子,同时这也是社会对孔子研究院的期望。孔子研究院举办的这次活动,正是禀承了学校的这一宗旨,适应了社会的需要。”
让传统文化经典走入课堂
彭永捷认为,我们现在弘扬传统文化,政府不应缺位,但也不应该干涉太多。尤其应该行动的是教育部门,有必要改革教育体制,让传统文化典籍进入课堂。“大学中,英语成为必修课,为什么我们的母语不是?我们应该培养一种理念、一种精神,而不是单纯教一些工具性的东西。”据他介绍,其实在中小学,阅读传统经典的行动已经开始施行了,一部分是学校的自觉,一部分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但在高等院校仍未施行。在这次孔子文化月期间,一些与会的社会知名人士也联合提出建议,希望人大能率先实现传统文化经典走进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必修课,为全国做一个表率。
“现在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是知识教育、马列意识形态教育和英语、计算机等技术教育三大块,而忽略了人文素质的教育,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像我们这样把自己的传统文化排除在教育体制之外。我们现在正不得不接受文化断裂所带来的恶果。当代的中国人守着五千年的文明却出现信仰迷失、价值失落,传统文化对于我们两三代人已经成为疏远陌生的事物”。
“中国传统文化是解决人如何做一个人的问题,是关于人性的教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只有她能够凝聚所有的中国人,凝聚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彭永捷说。
肖群忠认为,随着社会呼吁正确对待传统的声音日渐高涨,中国共产党也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今年9月28日孔子诞辰这一天,山东曲阜孔子故里举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由官方主导的祭孔活动。
“现在社会道德的现实危机凸显构建新的道德体系的必要性,而孔子的儒家学说中的‘仁义礼智信’则是永不过时的,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新的道德体系的理论资源,这也是官方对儒家学说的定位。”肖群忠认为。在2002年的高考中,语文作文即以“诚信”为话题,引发了全民关于“诚信”的讨论。
这次“孔子文化月”活动受到了社会的极大关注,这也可以看出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支持。我们需要传统文化的复兴。纪宝成评价说:“大学不仅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同时也是向全社会推广普及学术文化的地方,大学要为社会大众服务,参与大众文化建设,这次孔子文化月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本报记者 易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