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学科范式创新”学术研讨会召开

作者:rdly时间:2004-04-02

2004年3月20-21日,“重写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学科范式创新”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这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联合主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深圳大学等全国各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60多人参加了会议,共提交论文40多篇。

 

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冯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焦国成、《中国社会科学》副主编赵剑英、《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主编郭湛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冯俊在大会开幕式上强调,这次大会在反思“中国哲学学科合法性问题”的基础上,研讨如何建设中国哲学学科,实现中国哲学学科范式创新,建立中国哲学话语系统,明确提出由学科反思转向学科建设,这是一个具有前瞻性与建设性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将对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设乃至整个人文学科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指出,面对新一轮的学术创新浪潮,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和孔子研究院走在了我校人文学科的前列,无论是学术前辈,还是青年教师,都有自觉的创新意识和超越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推动学科创新、学科建设,为我校人文学科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

 

张立文院长代表孔子研究院对各位代表的到来表示欢迎。他指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理论创新。”“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努力建设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这为实现中国哲学学术观点的创新、学科体系的创新和科研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和优越条件。我们应该有下地狱的精神和盗天火的勇气来实现中国哲学的上述三个“创新”。

 

张立文院长强调,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问题的讨论,不是要否定一个多世纪以来,几代学人在中国哲学学科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不是要动摇中国哲学的学科结构基础;而是在面对西方中心主义文化的挑战下,中国哲学学人能否做回应和怎样做回应的问题,是在面对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冲突中,民族文化如何全球化与如何民族化的问题,是在虚拟哲学的新语境新思维的刺激下,中国哲学提升自身学科建设的科学性问题。

 

他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在学西方的过程中,引进了西方哲学概念及其学科范式,在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以西方哲学为哲学,以其学科范式为范式,甚至以西方的真理为真理。这使中国哲学学科走了很多弯路。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清算了以往的极左思潮,开创了学术的春天,营造了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学术环境,提倡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鼓励大胆探索,主张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在这种形式下,中国哲学也必将迎来不断创新的春天。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正是在这种学术环境中,中西哲学碰撞的结果。

 

他提到,他之所以提出中国哲学的“自己讲”、“讲自己”,就是为了实现中国哲学的三个创新;为此,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将编写《中国哲学通史新编》。在发言中,他表示,中青年学者不仅是一百年来中国哲学研究的薪火的传承者,而且是超越前辈的创造者,希望他们能够超越前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会议分主题发言和分组讨论两种形式。张立文院长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家栋研究员、北京大学赵敦华教授、深圳大学景海峰教授、复旦大学张汝伦教授等著名学者先后做了大会主题发言。其他学者在分组讨论中发言。分组讨论先后共有五场。

 

 会议对中国哲学学科建设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深入的研究。讨论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及其反思,二是中国哲学学科范式的历史及其回顾,三是中国哲学史与中国思想史、中国学术史的划界问题,四是比较视阈中的中国哲学研究,五是重写中国哲学史的话语系统问题,六是重写中国哲学史的方法问题等。

 

 与会学者对这些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反复讨论和辩难。经过两天的讨论研究,虽然在一些问题上仍存在争议,但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达成了广泛共识。这次大会有四个特点:一是与会代表分布广泛,年龄结构合理。60多位与会代表来自全国不同高校及科研单位,既有前辈学者,也青年新锐,有老、中、青共聚一堂。二是涉及问题众多,重点问题集中。这次会议讨论的问题既有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的问题,也有中、西、马三大哲学形态的关系问题,还有中西哲学中的具体问题,而中心内容则集中在以上六个方面。三是中、西、马三大哲学学科的专家学者共同参加,学科布局合理,实现了中、西、马三大学科之间的广泛交流和良性互动。四是研讨的重点由学科反思转向学科建设。这次会议总结了前一时期“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讨论的成果,对“如何实现中国哲学学科范式创新”、“如何重写中国哲学史”等学科建设的实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次大会的召开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对中国哲学学科近百年发展经验教训的全面总结,是迈出了学术创新和学科范式突破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中西马三大哲学良性互动共塑中国未来哲学文化的一次重要尝试,是我国整个人文学科走向自我创新、自主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是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弘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现实举措。

(李会富)

热门资讯推荐